推動美感教育,教育部與民間基金會合作,由老師帶領學生用「在地色彩」,學習藝術家與大自然的色彩及配色,彩繪屬於自己的立體小羊,共有67校、4千353名學生完成創作,並選出近5百件作品在臺北、臺東展出,吸引超過3萬人觀展。

教育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合作,帶領3百多位老師參與美感研習,並選出種子教師帶領班級學生,運用「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學習色彩及配色,也讓學生透過校園觀察、在地人文風景,找出地方採集的代表色,並用代表色來彩繪立體的素胚小羊,像是:臺東縣崁頂國小暨紅石分校,以布農族的主食小米的「褐」、玉米的「黃橙」,以及傳統服飾的「藍」和「紅」,搭配上花東縱谷的「綠」為代表色;南投縣忠孝國小學生胡秀君則選擇咖啡色、橘色、黃色、藍色、綠色和黑色來彩繪小羊,胡秀君說,咖啡和橘都是學校校舍的顏色,綠色是大自然,藍色是天空,黃色是毛毛蟲,黑色是頭髮,在彩繪過程中也學習更多配色的技巧。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張明文表示,每個顏色代表一個地區的價值,臺東的顏色跟臺北不一樣,臺北的顏色也會跟巴黎不同,都市孩子的彩繪小羊,圖案具象,鄉下孩子則是色彩豐富,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對美感更敏銳。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