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
貨幣政策發力應改善金融和產業生態
Filed Under CH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2008年後,中國基本和發達國家一樣,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目的就是解決外需衰退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投資不足、就業和經濟下滑以及地方稅收縮等負面影響。但是相對國有大型企業而言,由於輕資產低利潤的中國中小企業群體無法獲得來自於銀行的金融扶持,大量的貸款流向了承接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央企、地方國企和後來的政府投融資平台。
經濟參考報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文章表示,曾經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了產能過剩,投資效益惡化。這使得銀行業後來為了維護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形象,不得不鋌而走險,去尋求高收益的投資,從一開始的地方投融資平台到國家住房消費刺激政策驅動下的房地產按揭貸款投資,從後來的表外銀信銀證的理財業務到給中小企業的高利息短期限的放貸,都使得中國經濟在寬鬆貨幣的政策推動下,實體經濟“錢荒”、虛擬經濟“錢多”的失衡格局變得更為嚴重。
文章分析,何以如此?首先,中國寬鬆貨幣政策與信貸擴張,使得消費者通脹預期和抗衡貨幣購買力下降而追求高收益投資的情緒高漲。一般來說,在發達國家和經濟繁榮的穩定格局下,人們往往會以提前消費的方式來克服購買力下降的問題。而在中國,產業生態和金融生態卻更有利於消費者脫媒或用杠杆投資稀缺的資源,利用物以稀為貴的價格攀升特點,實現低價進高價出的高盈利模式,從而抗衡貨幣增發帶來的未來購買力下降的風險。
其次,通脹發生在金融市場而不是商品市常這主要是因為消費意願被追漲殺跌的股票投資所替代,而上市企業或一般企業有錢卻找不到能賺錢的好項目,所以,政府大量投放貨幣,試圖形成商品價格上升,企業融資成本降低,從而降低其實際利率,達到改善企業盈利環境的效果,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這主要是因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供求失衡導致產能過剩,壓低了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導致企業商業利潤日趨惡化,這使得銀行業的放貸增加了風險溢價,而最終使中小企業資金貴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第三,找不到好項目的產業資本和寬鬆貨幣政策增加的金融資本都匯集股市,利用消息、政策和事件,放大其增值的影響力,並讓匯集的資金在某些板塊,形成強大的做多做空的力量,有時更是以融資融券等加杠杆方式來增加市場資金的能量,以實現低價進高價出短線操作的高盈利目的。但是,在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持的情況下,點位不斷的上漲反而會增加市場越來越不安的心態,這樣,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導致股價大起大落。於是,沉澱在資本市場中的大量資金,再回流到銀行體系內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難度就越來越大。所以,中國式的“流動性陷阱”問題就會變得更加普遍和顯著:錢荒的銀行越來越多,股市走勢對流動性的依賴也越來越強,從而無論是直接金融體系還是間接金融體系對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即使央行滿足市場對資金的需求,但是貨幣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和投資力量卻已變得十分有限。貨幣政策有效性日趨低下。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的金融生態和產業生態(商業利潤日漸增長的環境)還處在較為低下的狀態中,寬鬆貨幣政策效果可能非常有限,但為了維護實體經濟的生存環境,和確保股市的流動性及其高位估值水平,降息降准的寬鬆政策還將繼續。只有金融生態和產業生態得到重生和改善,中國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影響的正面效果才會真正有效地體現出來。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